首页 - 人物风采

与“光”结缘的人生——记辽宁省“最美教师”邹念育教授

来源: 添加时间: 2020-01-13

作者:李亮

  邹念育的人生可谓是与“光”结缘。她研究光学,致力推动我国光电产业发展,为莘莘学子擎起光亮的路灯。她目光充满慈爱和善良,又满含智慧和坚毅,每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总是执着地选择走向前方的光明。

   奉献源于内心的责任

  1999年,邹念育公费来到日本深造读博,当时可选择的学校有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日本国立東北大学,最终她选择了日本国立東北大学,原因之一在于其前身便是鲁迅先生曾经就读的仙台医专。正是鲁迅这一辈人追索强国之路的足迹对她产生了强烈的吸引。
  2007年选择归国之际,邹念育已经在日本国立琉球大学获得终身教职,从事激光技术及光通信领域的前沿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承担过多项日本文部省及电气通信研究所全国共同研究课题。事业上顺风顺水,不断上升;生活上条件优越,幸福安逸,尤其是女儿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也被接到了日本,一家人实现团聚。但邹念育与丈夫王智森却时常感到内心难以获得安宁,仿佛被无形的纽带牵系着,“最终让我们下决心回国的是责任感,这种感觉从来就有,而且年龄越大就越强烈——那就是将国外所学的应用在国内。博士也读了,工作和研究经验都储备好了,是时候回来了。”
  带着这份责任感,邹念育与王智森2007年双双来到大连工业大学执教。由于研究方向处于国际前沿,筹建实验室所需的仪器设备不但学校里没有,有些在国内其他高校甚至是大型企业里也没人见过。新学科建设离不开配套的实验室,白手起家的邹念育夫妇立刻立刻投入到筹集仪器设备的艰难之旅。通信专业,尤其是其前沿领域所应用的仪器设备价格极为昂贵,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一套,别说学校,就是一般的公司都望而却步,更何况有些尖端设备就是有钱在国内也买不到。凭借个人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他们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便从海内外各个渠道募集了价值三千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全部无偿捐献给学校。
  言及此事,邹念育感慨满怀:“那些仪器凝聚了多少师友们的心,也凝聚着我们的希望,由于这些设备的高技术含量,有不少在国内都绝无仅有,所以在托运回国的时候遭到了中日两国海关的严格审查,许许多多繁冗的手续和打不完的各种交道让我们整天奔走各处。记得一天从海关回来,天上下着倾盆大雨,我们的小女儿就站在家门口等我们,她不敢一个人在家,就在雨中等,不知站了多久,全身都湿透了……”说到这里,邹念育两行热泪夺目而出,“我也是一个母亲啊,我心里充满了对孩子的愧疚,但我们不能把这愧疚变成是对学校的,对学生的……”
  2008年,邹念育夫妇高票当选为辽宁教育年度人物,评委会授予的颁奖辞是“淡泊荣华,学成归国,一路殷殷报国情;艰辛筹集,慷慨捐赠,两颗拳拳赤子心。桃李争菲,英才得沐化雨,可期满目姹紫嫣红;芙蓉并蒂,伉俪怀瑾握瑜,辉映物物清润静正。”

  为学生推开世界之窗
  归国执教以来,邹念育始终致力于推开一扇窗,让年轻学子们得以探身望去,世界精彩尽收眼底。
  早在日本国立大学任教期间,邹念育便联合培养了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包括各国留学生,并且有两名以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校长奖的殊荣。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背景和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工作经历,为她回国后继续保持国际合作交流及追踪国际前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她的努力下,国际著名的激光光学专家伊藤弘昌教授和光通信专家波平宜敬教授受邀分别担任海外客座教授。与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日本国立琉球大学等海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展开教授级学者互访多次,其中,日本3位教授分别来访3次,与她带队的大连工业大学光子学研究所建立实验室级合作关系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学校2008、2009连续2年和校兄弟团队一起承担辽宁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FOREFRO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 TECHNOLOGY”国际研讨会及2009年“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和来自日本、法国的高等院校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化物所等国内知名高等院所的教授和学生进行了学术交流,学生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为了更好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邹念育所带团队与日本国立琉球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进行人员互换和共同研究。作为系列交流活动之一,2009年日本琉球大学一名工学博士加入光子学研究所工作一年,为广大研究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两校研究生和教师联名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取得可喜的成果。
  在邹念育看来,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科研前沿和热点问题都出现在交叉学科(方向)领域,光电子学方向是其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大多按照导师—研究生这样的一对一模式,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往往局限在所属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视野中,这对光电子学这一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来说,容易导致研究生忽视对一些相关课题的了解。因此,邹念育一方面通过组织科学的师资队伍,对内采取团队培养模式,让研究生从开题到论文研究各阶段均根据研究内容接受多位导师的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和国外有关合作单位的人员互访和项目交流合作,与国外研究生直接交流等措施,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体验国际化氛围。
  世界之窗一旦打开,自由开放的风气便随之形成,从而向邹念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照亮未来的创新之路

  走在前沿的人,往往因其放眼于未来。邹念育以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洞见,行进在科学研究的领先行列,并用心血和汗水照亮了一条通往未来的创新之路。
  身兼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员、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员、日本电子信息通信学会(IEICE)会员和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照明学会高级会员的邹念育扎根于大连的沃土后,很快便发现这里正是自己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她在学校创建了“光子学研究所”高水平科研团队,将学科优势与国家及大连地方经济科技发展需求相结合,展开现代照明技术,面向新一代光通信系统的光子学器件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此同时,还密切结合国家节能减排绿色照明的发展战略,投入大量精力创立了“前沿光学技术实验室”,并调整了学科方向。不到三年时间里,她带领团队成员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近50篇,成为人才培养及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
  万事俱备,又逢东风。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开发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双重机遇下,邹念育积极参与到大连市光电产业活动中,并争取到“大连市半导体照明检测服务平台建设”落户学校,使产学研结合提升到新的高度。实至名归,邹念育被辽宁省照明电器协会推选为副理事长和聘任专家,入选大连市“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工程”专家组成员,是“大连半导体照明检测服务平台建设”重大专项负责人。所带领的团队是大连市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起单位之一。
  荣誉背后,邹念育感到责任重大,她深知:光电子技术是由电子技术和光子技术互相渗透、优势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科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光电子产业是世界上争相发展的支柱产业,是竞争激烈、发展最快的高科技产业的主力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的光电技术方面的高级优秀人才符合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同时大连工业大学位于国家光电产业重要基地的大连,项目的实施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大连光电产业的建设,对应付全球性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高水平创新平台的搭建,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在光电领域学科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设置照明光电技术本科专业方向的高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级照明专业人才。
  邹念育引用詹·法格博格(Jan Fagerberg)的观点,指出发明是创造新东西,而创新是创造能够实现其价值的新途径,一项发明转化成为社会或经济效益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创新。基于这样的理解,可以认为科技创新依赖于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连接,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要求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的行动力。这成为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标准。邹念育提倡教师将各类课题的科研内容合理分解成若干个难度适中且又有一定探索性的研究性子课题。使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产生好奇心和挑战的勇气,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大大提高创新能力。目前,其团队的学生已获得辽宁省和大连市大学生创业计划支持,在大连市科技创新创意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中国移动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等活动中屡创佳绩。在她看来,这种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可持续发展创新型社会的原动力。
  与“光”结缘,邹念育用“创新”的火种为中国照明事业的未来点亮了一盏盏年轻的心灯。路正长,她将继续孜孜不倦地求索跋涉在艰难而充满挑战和喜悦的征程中,用尽全身的能量,照亮更广阔的天地。

(转载自《大连工业大学报》 第233期 2010年9月27日)

浏览量:135